——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市场分割、规则碎片化、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课题。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五统一、一开放”的政策框架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聚焦通过资源整合、规则优化、破除壁垒,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因此,“五统一、一开放”不仅是解决当前市场问题的关键抓手,更是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政策愿景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系统工程。
徐晓明认为,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企业应主动适应新规则,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则需树立全局观念,支持改革举措。下一步,结合实践,可以探讨如何平衡统一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开放中保持安全底线。唯有“五统一、一开放”协同配合、持续发力,方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市场基础制度统一是根基,破解规则碎片化困局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制度统一”与地方差异化发展的需求?
徐晓明:统一市场基础制度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根基。当前,各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企业跨区域经营成本高企,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要实现市场基础制度统一,首先是标准化立法。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的行业范围,减少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其次是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市场主体享有平等权利。再次是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提高监管透明度。最后是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新兴技术融入市场基础制度统一过程中,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治理效果。
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是动脉,畅通流通梗阻
中国经济时报:数字技术(如大数据、AI)在市场监管和规则统一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徐晓明: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直接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如果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将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基本的支撑,同时,结合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优先解决瓶颈路段和薄弱环节。此外,着力推动智慧化升级,借助5G、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打造智能化综合运输体系。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和突发事件增多的趋势,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加注重“韧性”。
政府行为尺度统一是关键,校正政策执行偏差
中国经济时报:落实“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要求,当前亟须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徐晓明:当前,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过度承诺优惠政策,扰乱了市场秩序;一些地方则在落实政策时层层加码,增加了企业负担。因此,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加强政策协调势在必行。亟须由中央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的政策执行标准,杜绝地方自行其是的情况发生。招商引资工作也要进行规范,加大对招商引资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防范恶性竞争的出现。与此同时,还需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市场统一建设成效纳入考核指标之中。另外,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予以实时监测,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保障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市场监管执法统一是盾牌,提高治理效能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进市场监管执法统一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全国“一盘棋”的统一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徐晓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不同,市场监管标准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探索实现统一市场监管执法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由中央政府牵头制定涵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领域的基本监管标准,并赋予地方政府适度调整权限。其次,加强跨部门协同。整合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职能,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检查。最后,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参与市场监管,形成多方共治格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市场监管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要素资源市场统一是引擎,提升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提高配置效率,该如何突破户籍、土地等传统制度约束?
徐晓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直接决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运行质量。然而,目前这些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仍受到多重限制。因此,要多措并举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注重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逐步放宽土地流转限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居住证门槛,鼓励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合理流动。继续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同时规范金融创新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碳排放权、绿色能源等新型要素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下一步,应积极探索绿色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模式,如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一开放”是纽带,链接“双循环”赋能全球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全球化逆流背景下,我国通过“一开放”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要哪些关键配套措施?
徐晓明: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国内改革的延续,更是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放,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中国产品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简化审批流程,营造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还要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成功经验,打造更多开放高地。同时,积极参与WTO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RCEP等区域协定落地见效。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引擎。未来,应加快跨境电商、跨境支付等领域发展,抢占数字贸易制高点,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话语权。
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