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莫老爷)
莫老爷/文
这一轮行业出清仍未结束,最终能真正穿越周期“活下来”的民营房企,注定凤毛麟角。
2025年8月29日,新城控股披露了中期报,通篇细读并结合从内部获取到的一些信息来判断,莫老爷认为,新城有望成为那极少数“幸存者”之一。
01
多路径畅通现金流
财务安全性显著提升
当前,所有尚未出险的民营房企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挣扎:坚决不能暴雷。
半年报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新城累计偿还境内外债券约10.67亿元,保持了“零违约”记录。
凭借着“准时还钱”积累的信用,新城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还推动了融资渠道全面开阀。
1,境外破冰
展开剩余89%2025年6月12日,母公司新城发展成功发行3亿美元债,成为近三年来首家成功发行境外债的民营房企。
2,成功发行低息中债
2025年8月1日,新城成功发行10亿元中票,由中债增全额担保+AAA信用加持,极大降低了投资者风险,获得2.28倍超额认购,票面利率仅2.68%,创民企新低,并将债权期限进一步拉长至5 年。
这也是新城自2022年9月以来第7次获得中债增担保的中票发行,已连续四年享受政策支持。
3,经营性物业贷“余额充足”
2024年初,国家出台新政,允许经营性物业贷最高可达物业评估价值的70%,这对持有大量商业资产的新城构成直接利好。
2024年全年,新城新增以吾悦广场为抵押的经营性物业贷及其他融资205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新增约44.79亿元。
4,银行授信充裕、“备用粮仓”坚实
绝大多数民营房企已很难从银行获得新增授信,甚至存量授信也可能被压缩。
然而,截至报告期末,新城获得各大银行授信总额620亿元,目前仅使用250亿元,未使用额度约370亿元,可随时支撑业务流动性和战略投入。
随着融资活水滚滚而来,新城债务持续“瘦身”,流动性风险进一步降低,短期内基本排除暴雷风险。
根据半年报,截至2025年6月末,新城期末融资余额为522.76亿元,较年初压降13.74亿元;总负债率也降至72.01%,较上年末下降1.08个百分点;还完今年10月和明年5月的两笔美元债后,新城将没有任何信用贷,债务压力骤减。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亦于2025年6月将新城控股母公司新城发展的评级展望上调至“正面”,从国际视角认可新城财务趋稳、流动性持续改善的积极态势。
02
上半年收租69.44亿
商业板块成利润“压舱石”
公开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当前楼市严峻轮廓: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房地产投资额、房企到位资金,跟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42.4%、49.1%、30.4%、51.2%。
更扎心的是,待售面积反而还涨了50.6%。
面对这样的行业“新常态”,加速构建“第二曲线”已成为房企普遍共识。
然而,当大部分同行还在“摸黑试路”时,新城已经把“第二曲线” 跑成了“主赛道”——不再过度依赖住宅销售,转而凭借商业运营所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实现稳健发展。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新城全国开业及在建的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已达到205座,其中在营吾悦广场数量174座,足迹遍布上海、天津、重庆、南京、长沙、西安等国内141个大中城市。
在规模方面,新城是名副其实的领先者,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其市场地位都将难以撼动。
一来,行业扩张时代已经结束,模式壁垒已然形成
三四线住宅开发业务的利润已经薄得像纸,以前“卖房回款滚着建商场” 的老模型,现在根本算不过账来,市场上没有哪家房企有这样的资金实力,能够再像地产”黄金时代“那样去“疯狂铺广场”。
赢商大数据预计,2025年全国新开业广场数量不超过400座,较2021年的657座新开业数量缩量近40%。
二来,竞争格局也已经稳定
三四线商业赛道的新竞争者寥寥,新城凭借深厚的先发优势和精准的卡位,早已在当地建立起较强的护城河,即便有“后来者”闯入,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竞争。
而不仅仅是规模遥遥领先,新城商业经营质量同样表现突出。
年内,吾悦广场客流总量达9.5亿人次,同比增长16.0%;总销售额超515亿元(不含车辆销售),同比增长16.5%,平均出租率达97.81%。
上半年,公司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69.44亿元,同比增长11.8%;物业出租及管理业务毛利45.73亿元,占公司总毛利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7.21%大幅提升至77.06%,该板块毛利率达71.20%;自2021年以来,商业持续性经营收入大幅超过当期利息支出,2025年上半年该比例进一步增长至4倍。
持续扩大的高盈利性商业业务,正对公司整体业绩形成越来越强的支撑,成为实打实的“利润压舱石”。
问题来了,为何新城商业这么能赚钱?
商管团队的精细化、创新性管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因素还有“区位”——核心是得益于三四线商业的消费韧性更强。
一来,消费降级传导存在差异:一二线城市消费疲软主要体现在奢侈品等可选消费下滑,而三四线城市居民在该类支出原本有限,日常餐饮等必需性消费波动较小,抗周期能力更强。
二来,收入结构更为稳定:三四线城市体制内就业群体比例较高,收入波动小、对经济变化敏感度较低,同时居民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为商业客流和租金收入提供了稳定支撑。
莫老爷注意到,新城半年报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描述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往长期采用的是“地产开发+商业运营”表述,此次被调整为“商业运营+地产开发”表述。顺序的调整,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公司战略重心的真实映射,新城正在转型成一家以商业为根基的“双轮驱动”公司。
03
开发团队不散
保留市场反转时的弹性
新城已有较长时间未新增土地用于开发,但管理层多次明确表示,公司未来仍将坚持“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
虽然开发业务已经见顶,但行业仍存在“结构性机会”,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需求依然强劲,外加新城在这一领域深耕了30多年,轻易放弃这一块业务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当前,财务安全>规模,在楼市尚未明确反转,在新城负债还没有降到满意区间前,新城会暂缓获取新项目。
目前,新城通过代建业务保留住了团队。
数据显示,新城建管2025上半年新增签约面积超305万平方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管理项目115个,其中商业综合体管理项目65个;累计管理总建筑面积超1900万平方米,并跻身“2025中国代建企业品牌价值TOP10”。
未来,新城的投资将更倾向于区域型、利润型和机会型项目。区域型项目将聚焦于南京、上海、常州等城市;利润型项目则严格以地块的盈利评估为核心决策依据。总体而言,新城不再以冲规模、冲排名为目标推进拓展。
开发业务方面,财报数据显示,新城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03.30亿元,合同销售面积133.5万平方米;实现回款金额118.84亿元,回款率达到115.05%。
从销售金额分布情况来看,长三角是贡献度最高的区域,占比达到33%;中西部和环渤海次之,贡献占比均为27%;珠三角贡献占比12%,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
自2021年下半年起,“三高”模式的民营房企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市场逐渐失去辨别“好民企”与“差民企”的耐心,直接给所有民营房企都贴上了“高危”标签。
这场“信任危机”带来的冲击是致命的,新城作为民营房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一度遭遇资金挤兑和大量不实传言恶意做空。
在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新城能够稳步走到今天,并在王晓松的带领下取得当前的成绩,实属不易。所幸,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如今的新城各项经营指标均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